“此风不可以长,必须坚决刹住!”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两会”期间到辽宁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发出的掷地有声的讲话。讲话背后映射的是辽宁统计数据严重造假的恶劣情况。近年来,数据造假问题屡见不鲜,日渐成为危害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一颗“毒瘤”,也刺痛着统计人的神经。如果不加以遏制,任其横行,它将会越长越大,最后深入至社会的血液和脊髓,将会给国家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面对“毒瘤”,只有从内心立起对数据的敬畏,披下“皇帝的新装”,才能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才能让百姓信服,才能保证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番话敲响了大数据时代的警钟,也带给我们很多深层次的思考。
长期以来,统计工作者一直秉持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保证统计工作客观公正、统计数据真实准确是统计工作者的天职,也是我们最引以为傲的成绩。前总理朱镕基、温家宝曾为统计工作者作过"不出假数"、“真实可信”的题词,至今仍悬挂在各地统计单位的办公场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统计人的思想理念,成为了很多统计人内心最崇高的职业准则和座右铭。然而,随着时间的变迁,个别地方政府官员深受"数字出官、官出数据"这种扭曲的政绩观所影响,少数统计工作者开始渐行背离职业道德,丢掉了好传统,在统计数据上注水份、吹“数皮”、藏家丑。
数据造假带来的危害不可言喻。从国家层面来讲,数据造假会影响国家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从而导致做出错误的决策,小则影响民众生活、企业的发展,大则影响国家经济的繁荣稳定和政权稳固。从政府层面来讲,数据造假使政府透支失公信力,破坏党的思想路线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助长不良的歪风邪气,污染政治生态环境。从统计行业层面来讲,统计造假会直接导致社会公众对统计工作造成误解,认为统计部门是没有诚信的部门,提供的数据并不可信,统计工作者的自身形象也必将受到影响。从统计行业内部来讲,数据造假会导致统计系统内部形成一股不良的工作作风,对统计员工特别是青年员工无形中灌输一种错误的价值观和职业观,影响着青年的成长轨迹和价值判断,而青年的发展关乎着统计事业未来的发展。
给人民干货和实货,保障数据真实性是毋庸置疑的硬道理,是统计工作必须遵循的铁规矩,是维护统计尊严的生命线,容不得半点敷衍和含糊。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张高丽副总理曾多次围绕统计造假、弄虚作假问题作出重要指示和部署要求,充分彰显了党和国家对统计工作的高度重视及反对弄虚作假的坚定决心。同时,要从源头上遏制“数字上的腐败”除了态度和决心,也需要出台一系列合法有效的法律法规、体制机制等手段。在《365bet_365bet体育投注-平台|官网@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 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遵循统计工作规律,完善统计法律法规,健全统计考核机制,建立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健全统计数据质量责任制”。《意见》的出台对于统计事业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可以称作是数据造假的“克星”和“良药”。目前《意见》已经成为了全国上下全部统计部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核心任务,只有不折不扣的落实到位才能发挥它的效力。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向。这是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的基本原理。破解数据造假难题,关键要从内部着手。一方面,政府系统内要改变干部考核方式,破除“唯GDP论”的错误政绩观,追求实实在在、没有水分、有质有量的发展。要敢于不遮丑、不避丑,堂堂正正的亮出自己的“真实面目”,从而实现正本清源、返璞归真。另一方面,“打铁还需自身硬”,统计人自己要严格自律,主动作为,坚持眼睛向内,刀口向里,向数据造假者“宣战”,充分发挥主体责任,切实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的使命感和紧迫感,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数据真实、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统计工作,形成保障数据真实的理论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敢于摘掉数据造假的“毒瘤”,与“真”相伴,让“真”永远在路上。